20世纪80年代末,吹着改革开放的春风,李国利在奉贤开设了一家私营书店——知音书店。用李国利的话说,赶上了“饥饿式”阅读的好时候,读者排队买新书的盛况,自己乘坐公交,每周两次去市区“人肉”进书的场景,至今记忆犹新……
2022年底,“90后”方双杰在奉贤开设了一家独立书店——邃雅书局,以古籍为特色、社科人文为主的选书风格,甫一开业,就受到了不少爱书之人的关注,成为周边学生们日常学习打卡之地,也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读者……
在知音书店亮相奉贤的时候,邃雅书局的店主还未出生。据不少奉贤的老书友回忆,1988年底开业的知音书店(经营至90年代中期),应该是奉贤解放后第一家私营书店,而2022年开业的邃雅书局,可以说是奉贤“最年轻”的独立书店。
两家独立书店的开业时间,跨越了一个世纪,不同的时代风尚,独立书店中分别拥有怎样的风景?
不同时代,哪些书最畅销?当然,仅从两家书店的书籍销售情况,并不能完全代表两个时代的阅读趣味和倾向。好在独立书店的经营,点滴都在店主的观察中,从两位店主的追忆与对话中,也可管窥不同时代的社会思潮。
今天我们说的“独立书店”,在李国利刚工作的那个集体经济时代,叫个体户。80年代末,李国利从捧着“铁饭碗”的供销社中出来单干,从一名供销社的屠夫成为一家书店的经营者,“改革之初,我应该是奉贤最早一批个体户之一。”
知音书店开在原鼎丰老厂边,距离当时的奉贤中学比较近,租用了三个门面,分为上下两层,既售书,也出租书籍和录像带。
(80年代末,求知若渴的阅读场景,图片来源于《奉贤县图照志》。遗憾的是,当年拍照并不普及,没能找到一张知音书店的老照片。)
“刚改革开放,大家有一种阅读的‘饥饿感’,都想到书店来看看。”李国利回忆道,“有几本书的销售盛况,可能今天的实体书店,是很难想象的。”
(左边为1992年3月上海知识出版社出版的《文化苦旅》书影,右边为1992年加印本书影,图片来源于网络。)
据李国利回忆,1992年《文化苦旅》出版时,读者在知音书店订书都要排队,一上午就预定了1000多本。当年私家车还很少,李国利到上海进书需要乘坐公交,到西渡再摆渡过黄浦江才能到市区。一捆捆书籍,都是肩背手抗“人肉”运输,广是读者订的这一本书,李国利就跑到市区进书三次。
“还有1993年,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出版,我印象中,书店一年都在卖这本书,非常畅销。”据李国利介绍,当年像《萍踪侠影》《还珠格格》等,书架根本放不住,一到店就卖到了。“还有第三套《辞海》,预定就有五六十套,也是很畅销的。”那个时代,对于社会思潮、文学盛事,书店总是最敏锐的神经末梢。
“当时,大家对书都有一种渴望,每天都有人来问,这个有哇,那个有哇。”为了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,李国利每周需要到市区进两次书,一般都去延长路的新华书店批发部。那时候,出版社是不跟书店直接联系的,都是由新华书店经销。此外,文庙也是李国利常去的,那是上海有名的旧书市场。“有时候碰到学校师生遗失教材请我代购,都是去广东路123号的亚光书刊去买,那里什么年代的教材都有。”
回到今天,信息的载体越来越丰富,阅读的形式趋于多样化、个性化,网络时代,购书也更加便捷,“跟当年的‘饥饿式’阅读相比,今天的读者或许有更多的‘饱腹感’”。方双杰感慨道。
今天的读者爱读什么?自去年底邃雅书局开业以来,让方双杰没想到的是,店中最畅销的是书籍是诗歌类,“海子的诗集,顾城、北岛、聂鲁达的都卖得比较多,古典诗词相对来说少一点。”
除了实际的销售情况,方双杰也特别喜欢和经常到店里的中学生们聊他们爱读的书,并在备忘录中记下青年读者喜爱的作家和作品。方双杰也向小编分享了这份“非官方”书单,“整体而言,经典作品还是这个时代大家读得比较多的。”
(邃雅书局中的古籍刻本)
当然,书店中的特色书籍,也吸引了不少“知音”远道而来。除了社科类,邃雅书局最具特色的是,是店主收藏的一批古籍刻本、民国版旧书,“店里就碰到一对从闵行乘地铁过来的日本夫妇,对店里的‘和刻本’很感兴趣。”
对于读者来说,有机会亲手触摸明清古籍刻本,这在如今的书店中,是非常难得一见的。即使是收藏有古籍的图书馆,一般都需要开具介绍信,出于古籍保护的目的,一般仅提供阅读古籍的扫描照片。对于古籍、传统印刷感兴趣的读者,不要错过。
跨越不同时代,两位店主都有共同的爱好,每到一座城市,都喜欢逛逛那里的书店。开设书店,初心都是爱书,本质上却是经济行为,谈及书店经营,他们也有聊不完的话题。
(响应今年奉贤区世界读书日主题,书店推出的特色咖啡饮品)
为吸引读者,李国利当年特地去市区,赶时代之先,学习奶茶的制作,“像泡泡红茶的摇杯,至今还在家里,那时候是很火爆的。”“书店+租书+奶茶”,加之公用电话等附属功能设备,“赶上那个时代,当年书店的效益还是蛮好的。”李国利表示;无独有偶,邃雅书局开业之前,方双杰也特地去市区学习饮品制作,考取了咖啡师证。“书店+咖啡+社会活动”的运营模式,也在不断摸索新时代实体书店之路,4月23日下午,作为世界读书日活动之一,一场关于莎士比亚的讲座,就在邃雅书局举行。
书店,对于一座城市来说,究竟意味着什么?书店,应该以什么样的经营形态回应社会需要?不同时代或许有不同的答案。李国利介绍说,当年常到书店报到的读者,不少也成为人生路上的朋友;方双杰谈到,印象最深刻的一位读者,是一个选择在书店过生日的中学生,生日礼物则是每个朋友在书店为他选一本书……我们相信,市民与书籍、书店与读者相互慰藉的故事,将始终在奉贤大地上赓续着人文温度。